Friday, 13 January 2017

台灣醫「聊」


台灣出生,八歲出國,母親外交人員,十八歲時已經長期居住過五個國家,基督徒,目前在澳洲雪梨依士活區做私人診所做全職家醫科醫生。
圖一:第一次出國,幼稚園時去歐洲
圖二:小學在夏威夷的時光
接下來去菲律賓讀初中,紐西蘭讀高中,澳洲讀大學及工作
幾個月前,我媽媽得知有一個國際醫衛交流計畫。剛好就在同時,雪梨台灣貿易中心的蔡主任也撥放了一個有關台灣醫療的影片給我看。所以我決定申請。畢竟有機會可以順便認識一些不同國家的朋友以及作一些學術交流。交流最少要一個月,所以會有重大的經濟損失,但有機會更多的與台灣的親朋好友建立更深的關係。

這是澳洲政府給民眾的中文翻譯官方講義。”Bulk-billing”「碌卡」這翻譯怪怪的。其是意思就是醫生收的費用跟健保付的是一樣的,所以病人不用補差價。

澳洲醫生收入:Looking at the tax statements now I see that the gross monthly income generated is approximately $25,000 Aus dollars on average. 25% goes to the clinic, so I keep $18,750. The tax on my income is $54,232 plus 45c for each $1 over $180,000... $18,750x12=$225,000. $225,000-$54,232=$170,768. 225,000-180,000=$45,000. $45,000x0.45=$20,250. $170,768-$20,250=$150,518 is the approximate annual amount after tax. $150,518/12=$12,543 per month (每個月台幣大約30if you use current exchange rate of 1:24). Usually I manage to do enough tax deductions to keep my taxable income at $200,000 (investment property expenses etc). There are many GPs that generate more income than me though, because I don‘t see patients fast (one patient every 10-15min). Another point to note is that GPs earn a lot less than specialists in Aus: Bulk billing GP consult is $37 per patient, specialist is $300 per patient. I am not an ambitious GP, and I “bulk-bill”: some GPs earn double my amount. Rural GPs probably earn triple my amount or much more.

只有緊急狀況才去急診。其他狀況都是要先看General Practitioner (中文也可以翻成「家醫科」或「全科」醫師,這裡的「普通科」醫生翻譯怪怪的)
不管做什麼,都要有家醫科的轉診信。


澳洲家醫科受訓:可在intern時申請家醫科受訓。 受訓第一年year 1= resident, year 2-4= registrar. 市區的家醫科醫師只要完成year 3就可以。鄉下的家醫科醫師其實算是真正的全科醫師,通常都會完成year 4
最近澳洲還出現市區醫生過盛的情況,準備把醫生這項職業從技術移民拿掉(所以台灣醫生想來澳洲發展的話動作要快)! 過去比較冷門的家醫科近八年突然變熱門,入取率及專科考試通過率都不斷的下降很多很多的變數!
我們PGY的意思是「畢業第幾年」,跟台灣的用法不太一樣。我是十年前畢業的,所以我現在是PGY10 
如果對澳洲有些心動,要注意「10年偏遠地區行醫政策」:
最近這幾年台大醫院那邊有一批醫生來考澳洲的醫師執照 (AMC exam)。由於語言的障礙,即便擠破頭,成功率還是非常低,只有三位通過有一位強到我無話可說,另外兩位則是長期住過英語系國家的英文好特別重要。其實,澳洲本來就給予外國醫生比較次等的待遇,用政策逼他們到偏遠地區行醫。
所以澳洲的草不一定比較綠。若動機只是為了要更「好」的生活,可能要先認真思考一下「好」對自己來說是什麼樣的一個定義... 若想探險,直接參加短期medical mission可能還比較有意思每個地方都有正反面,例如:澳洲時數可能比較規律,但是西方社會人與人的距離較遠,工作環境不一定很有人情味(除非剛好在華人診所工作,但華人也有很多種,而且偏遠地區也沒有華人診所),等等。統計還顯現,長期居住在澳洲鄉下會比較容易憂慮症!
鄉下的家醫科訓練比較紮實,因為很「全科」,甚至要輪鄉村醫院急診的班,並且以VS status 收病人入院。
我在一個海岸線的鄉下受(Merimbula and Pambula)那裏袋鼠會在海灘曬太陽,敲門,在人行道跳,及過馬路。由於在海邊,這裡的醫生常常會釣魚及做一些水上活動為娛樂。
Merimbula and Pambula 有很多很漂亮的海灘,維多利亞州的居民喜歡夏天北上到這裡度假。

Academic post 是家醫受訓的選修訓練,如果不特別去爭取,就沒有什麼機會做學術相關的事情。










圖一:電台攝影棚
圖二:診所的玻璃門
圖三:可愛的四歲小朋友用手機拍我看診
華人地區
 連診所的醫生/員工都是華人

療交流計畫剛好把我安排在馬偕醫院!我與這間醫院有一段歷史:小時候體弱多病常常去! 出國前就住在馬偕醫院旁邊。
圖一:新莊的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宿舍很大
圖二:16樓馬偕博物館,馬偕醫院的醫學生們
第一天到馬偕,發現台灣與澳洲的醫療體系真很不樣 !台灣的公立醫院有家 醫科門診 ! 澳洲則都是在私人診所 !
中午跟幾位對澳洲感到有興趣的馬偕醫學系生們在 16樓吃飯 ! 馬偕醫學系是台灣最新的醫學系,去年第一屆生們也才剛畢業,排名竟然已經是私立醫學院首選 !
層樓有一個馬偕歷史博物館,覺得很好看 ! 也看到馬偕宣教士當時多辛苦, 還被人嘲笑,用豬糞攻!
15樓有圖書館,除了醫學書籍還有馬偕的日記! 很快的翻過去,發現馬偕乘船時不斷的暈船噁吐!!這真難想像!我自己只要坐船就一定會暈船,更何況宣教士們那樣的坐好幾個禮拜的船!!難怪古時候真得會有很多人病死在船上! 也看到馬偕宣教最早期還不是大鬍子的照片,以及閱讀到當馬偕傳福音時,常常有人想打死或砍死他,特別是艋舺人!
圖書館,看到好多寶物!有一台咖啡機,一天可以拿一次免費咖啡!
發現有機關!展覽的雜誌後面藏更多雜誌!
常常為了運動,挑戰自己爬十五層樓到圖書館!
R4就是台灣家醫科受訓最後一年,之後有很多家醫會去聯合診所。工作很辛苦,通常都看病看到晚上十點。一年通常只能放七天假。
去門診觀摩,看到他們病歷是以SOAP 模式的 (Subjective findings, Objective Findings, Assessment (Past Medical History), Plan, Progress notes, Pharmaceuticals, ADR). 醫師們看病都戴著口罩。我很不習慣口罩,整個就感覺很缺氧! 醫師不斷的送病人免費流感育苗,因為是年底,用不完的會被丟掉! 每一間診間都有一名醫師及一名護士。另外,看到診所醫師可以請衛教師來教育病人,不像我們澳洲那邊通常都要家醫自己向病人做衛教!
看看門診。觀摩門診讓我整個人跳出我平常的角色,從旁觀者的角度看醫病關係。觀點的轉換使我察覺的一些過去沒有察覺到的一些事情。有一個很好笑的病人,有糖尿病手會麻,醫生跟他說她擔心他因為糖尿病沒控制好而神經病變。然後病人就問「糖尿病沒控制好會變神經病?!」有一個很可憐的老太太最近喪偶。女兒哭著向醫生感謝這些年來對她父母的照顧,醫生聽了自己都哭了!
我問門診醫生為什麼台灣醫生都戴口罩。她很驚訝的問說澳洲不戴嗎? 她說主要是怕傳染病,但也有一些保護作用,就是說在路上不會被病人認出來。不過有時候在路上戴口罩時反而會被病人認出來!
安寧病房:開始找不到醫院,問問路人後才找到。有點偏僻。以前不記得有什麼接觸到安寧病人。第一次接觸那麼多,有些憂傷。然後,居然有記者打電話給安寧病房的黃主任,想訪問他有關於安樂死! 他覺得很莫名其妙的,這跟安寧有什麼關係啊?
雙連安養院:點很偏僻,但一進去發現裡面佈置得很溫馨,有家的感覺。有一個老太太,不知道為什麼,一看到我們一直塞紅包然後講著客家話。徐醫師跟我說這些長者都來自於較高的社會地位,兒女很多都像我們這樣的人。聽說這間安養院排隊要等三十幾年才排得到位置! 我們去了失智老人區訪問長者。一起去的Clerk被安排到的長者才開始聊天沒多久就亂叫,所以講不下去,換別的長者。我遇到的長者還記得自己生幾個小孩,以及自己的父母已過世。然後我問她有沒有辦法自己獨立的上廁所、清潔、等等,她都說可以。問她情緒如何她也說可以。問她幾歲,她想一想,一下說八十幾歲,一下說九十幾歲。當我問她日期、地點、她只是含糊的說這些都不重要,她沒有在注意這些。她以為她現在正在朋友家,是一個唱歌跳舞的地方。當我試著做MMSE時,很多指令她都聽不太懂,無法配合。看護小姐說其實這位奶奶遇到噪音時很容易躁動,拿枴杖打人。奶奶有被害妄想症,總是覺得有人要偷她的東西,總是吩咐看護要把她的門鎖好。然後,另一位長者走了過來,這位奶奶說她是她的朋友。第二位奶奶其實跟第一位奶奶語言不通,因為第一位奶奶講國語,第二位奶奶講台語、日文、以及一點點英文。但是她們合得來,常常坐在一起。當我問起MMSE等項目,出現與第一位奶奶很類似的情況。然後我看到第二位奶奶畫畫作品,還蠻不錯的。問話中也得知第二位奶奶是基督徒,然後名子又剛好跟我小阿姨很像,感覺很親切。奶奶很樂意的就一起禱告!
之後去參觀淡水護理之家,才發現台灣長者有很多種機構。護理之家又跟安養中心不同。護理之家就比較像醫院,病人大多數都臥床插管,而且是護理師在管理的。長期照護機溝跟護理之家很像,但是是由社工在管理的。安養中心居住的長者身體通常無重大疾病,失智老人也都是那種還能自己行動的。
石門:點出發,七點到淡水捷運站,然後跟CR醫師搭一個小時的公車才到石門。好偏僻。一個病人來開藥就沒病人,於是去石門洞看看,浪很大,吃當地的肉粽。從洞回來診所時,醫生才正在看第二和第三位病人。然後再來個一兩個病人,就結束了!這邊診所鼓勵要是乖乖打育苗,就送奶油口味的乖乖呢
家醫科辦公室好像是各位的落腳之處,不只住院醫師,主治及主任也常常在這裡出沒!看到主任還嚇一跳,因為我以為主任都會在自己的一間辦公室待著!
有一天,坐著坐著,突然有一群聖誕老人衝進來辦公室唱歌、送糖果!
有一次中午有免費便當,去家醫科辦公室看到幾位醫生,包跨三個VS (家醫科專科醫生),就跟他們聊起來。他們問我V幾,我這想想,已經V6,感覺自己好資深喔!另外有一個V講話聲音像小朋友,長得也很小朋友的。結果問她V幾,她說她是Young VV3! 原來V還有分young V和資深的V! 然後她說她是打雜的,跟資深的V學習,然後做一些學術研究!問她幾歲,居然才小我一歲,但已經有一個一歲多的小孩!看來澳洲家醫比較快出來。家醫們哀哀叫,說台灣做醫生有多悲慘,然後開始討論有一名馬偕家醫科的醫師跑去做醫美好像很好命。
跟一位V5家醫科醫師吃午餐,我問她這樣算young V還是資深V,她說都不是! 資深V是從V7開始! 她小時候是在美國長大的,但因為家人要她回台灣,所以大學在台灣讀醫學系。這樣看來,其實還是有不少在國外長大的人會因家人的緣故回台灣定居的。談到台灣醫療五大皆空,她聽說明年馬偕內科招不到R,所以明年可能會有VS需要做R做的事!
桃園復興鄉做原住民巡迴診:台北到復興鄉的車程有70分鐘,沿路聽收音機,聽到小英在桃園被看板K!
這個偏鄉醫療團隊很特別:上午八點多,桃園縣復興鄉衛生所的門口,一輛八人座廂型車已停妥,身穿白袍的醫護人員,手腳俐落地搬運著藥櫃、藥箱、筆記型電腦、檢驗器材,準備前往今日的山地巡診點。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392-105425
還有原住民電台節目,Malusu 好健康診所!
https://youtu.be/fZvqdLj-9ZU
這地居民多為臺灣原住民族泰雅族。這地區的舊名為「角板山」,19541031日更為復興鄉,因為「山胞為慶祝總統華誕及象徵國家復興」。聽說這個地區是台灣基督徒比率最高的地區之一! 蔣公很喜歡這個地區,還設了一個蔣公行館在那裡!
在那邊看到很多的第一次,例如,住家地板是水泥地,巡迴車上有廣播向居民們宣告團隊來了! 也是第一次近距離遇到這麼多原住民!之前都是在旅館看原住民舞導表演時看到的。這次,光是醫療團隊就有兩三位原住民,而且衛生所主任林德文醫師自己就是原住民! 護士說,泰雅族語有點像菲律賓話,阿美族語則有點像印尼話! 開車的司機先生昨天才獵了一隻100公斤的山豬,從山上扛下來! 去了三個巡迴點和兩個住家。很多巡迴點都是民國69年蓋的建築物,有一種復古的感覺。這裡是台灣第一個具有無線寬頻網路應用的原鄉部落,所以當我們到各巡迴點時,都有超快速的行動網路! 打開筆電,透過遠距醫療系統,可以即時讀取衛生所伺服器裡的病歷,並同步寫入當天的診斷及開藥紀錄,必要時,也開啟X光片判讀病人狀況。在其中一個巡迴點,還有校護帶過來好幾個小朋友。小朋友好像認為醫生很神奇,其中一個探頭進來說:「給我藥水就好」!
不過台灣醫師真的很可憐,看病人是賺點數的。一個病人300點,點數對現金會起伏,現在大概等於NT270。而且收入還有上限,所以不會說看越多病人就賺越多,但若是看的比其他醫師少的話又會被分配比較少的錢!有些醫師甚至還會去爭死亡證明診,因為開一個死亡證明能賺NT1000! 只能說,台灣的醫師真偉大!
私人家醫科診所: 發現在台灣開診所的壓力真的很大。我在私人診所看到了幾台之前從來沒看過的機器:
蒸喉機:這間診所讓人吸一些參薄荷的蒸氣。大部分診所是直接讓人吸食鹽水的蒸氣。
噴喉嚨和吸鼻涕的機器:治喉嚨噴劑會短暫性的緩解喉嚨痛,吸鼻涕會短暫性的緩解鼻涕症狀。
其實不用這些東西,感冒還是會自然好。但是診所若沒有這些東西,病人就不會來你的診所了!!
感冒還可以用快篩,十分鐘內知道病人有沒有流感! 澳洲都沒有這些東西。而且病人若是感冒不戴口罩會被醫生教育說要帶口罩。澳洲的醫生都不會期待感冒病人要戴口罩。
然後,家醫科還要會做超音波。乳房超音波也好,腹部超音波也好,反正至少要會一項。林醫師說她選擇做乳房超音波是因為這個比較簡單,而且女病人也比較喜歡找女醫生做乳房超音波。而且這種超音波的probe可以用來看甲狀腺。甲狀腺也是一個好讀的部位。
私人診所通常都會請藥師,這樣可以賺藥的錢。
台灣有很多很多種專科!不過不一定都是正式被公認的專科。例如肥胖專科是一種專科但不是被公認的。然後,老年專科與安寧專科是家醫科做的,不像澳洲是屬於內科的一種分科。
有些家醫不喜歡在醫院工作,因為常常需要處理文書、行政、教學、研究,反而與病人在臨床上的關係比較少。有時候還要去公司駐診:就是公司有診所然後請醫生過去看員工! 有時也會做一些居家、安養院、與偏遠地區的探訪。澳洲市區的家醫,有很多都不做行政、教學、研究,也可以選擇不做任何居家、安養院、與偏遠地區的探訪。然後,我自己是沒聽過澳洲有任何公司駐診。
經營私人診所還要小心電腦病毒,有可能會毀壞所有的病人電子資料。也要用一些小技巧來吸引人氣。例如我觀摩的診所有一個兒童遊樂區,是開放給小朋友進來玩的,即使說沒有要來看病。不過也因為這樣,不但看起來比較多人,而且小朋友有時候會指定「我要去那個有玩具的診所」。
尖石鄉巡迴醫療:聖誕節上來,氣氛真得很特別。團隊有一位內科醫師,兩位護理師,一位藥師,及一位司機。護理師帶了一個小朋友一起來。在車上吃了一個很好吃的便當。中間有在關西停留一下,還看看青蛙石。也有短暫停留在田埔教會貼巡迴海報以及在尖石鄉秀巒衛生室拿病人的病歷等材料,因為這個團隊不像復興鄉那麼電子化,網路收訊很慢,會斷斷續續的,所以還是用紙面上的病歷。山路很繞,感謝藥師的止暈車藥! 大概下午五點多才到新光天主堂看診。結果當東西都擺好後,日光燈突然就沒電! 於是我們做了一個居家探訪然後就去吃晚餐。再回來時把看診地點調到另外一間電燈能亮的房間。之後又有人把聖誕吊燈關起來,然後先前不亮的日光燈就亮起來了!看診的人瞞少的,因為根據護理師所說的,部落100%的人是基督徒(新光部落2/3天主教,1/3長老會,鎮西堡部落100%長老會),都去參加聖誕晚會了。看完診就去參加鎮西堡教會的聖誕晚會,有表演,也有自助烤肉! 連四歲的小朋友都會拿著肉串烤肉! 晚上還吃司機先生煮的魚丸湯,很好吃! 醫療團跟牧師聊起天,談到今年年初的雪災,雪下得很突然,巡迴團隊有三台車下不來,團員困在山上一個禮拜。水管和熱水機通通爆裂,所以他們還要搖起地上的雪來滾水! 水管花了一個月才修好。災害比刮颱風還大! 部落居民面臨斷糧危機,需要有人運送物資上山。更多災情細節請參考:
http://tube.chinatimes.com/20160126002382-261403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126003160-260404
由於聖誕節民宿客滿了,所以就睡在鎮西堡教會,還蠻舒服的!
早上終於看到鎮西堡教會的真面目了! 水藍的,很漂亮,很有原住民風。吃早餐,有山上的高麗菜,特別甜、特別好吃。到新光國小走走。回到鎮西堡教會看診。早上就有三十幾個病人! 比較常見的有高血壓、肝病、痛風。這次在山上有還有遇到溫嵐的父母! 溫先生還送我們一盒蜂蜜蛋糕! 也吃到馬偕醫院的鹽梅糕,是熟悉的口味,好像以前幼稚園在雙連教會還是新生幼稚園有吃過! 這還是我第一次參加原住民的主日聚會! 主日結束後還有原住民聖誕大餐,團隊被邀請一起吃,很好吃,也吃到很特色的醃魚、醃豬肉!
最後一天的科會黃主任分享馬偕家醫科的回顧。馬偕家醫科成立了三十年,今年仍舊表現的很優秀(105年度家醫科專科醫師訓練醫院認定第二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