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2 October 2013

改變帶來醫治:劉三牧師

外熱內冷,根本不熟---這是我嗎?---改變帶來醫治(六)

一個牧師的妻子,有四個孩子加上一個事業成功的丈夫,周旋在人群中,表面受歡迎,實際上根本缺乏安全感,多年以後,這種冷熱不一終於發作,現象是死意甚堅而且付諸自殺行動。

幸虧她被救活了,否則;根本沒有人知道她是怎麼死的,因為「完全看不出來」。
 這種案例在華人中其實更會發生,「以和為貴」是華人至高無上的人際定律,這樣的情況下;好的部分是;人與人基本上是「客氣」的,糟糕的部分則是「我們不分享真正的感覺」,久而久之;我們其實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感覺,等到某一天忽然低潮,人家只會說「你變了」,不會關心真正的你一直以來真正的狀況,當然;我們自己往往也不懂到底怎麼了。

這個婦人被救活以後,開始「抓漏」,原因當然不是有人設計她,而是她自己成長背景的問題,是她自己無法跟人真正建立關係,她跟人的關係都是膚淺表面的,她無法跟人相連。


我的情緒卡刷爆了沒?---改變帶來醫治(八)p.62-76

當我們理性知道父母愛我們,但是成長過程中,愛的語言給我們經驗盡是「要求」「責備」「擔心」「碎碎唸」「冷漠」…我們就只敢「靠自己」了,程度輕微的會說;為了爸媽好,很多事還是不要告訴他們好了,為了配偶好,我們要非常獨立剛強,久而久之;其實很累,關係變成包袱,很想丟掉,這種愛變成「礙」,導致夫妻分居離婚,小孩離家出走,父母期望孩子快點長大可以「脫手」,一切都是「責任」都是「負擔」,哪有「愛的甜蜜」可言?

 這種愛的存款不足嚴重者就會質疑自己活著的價值,到了中年更容易洩氣低落,人生如果是一場球賽,這些人上半場還能勉力一搏,到了下半場幾乎就銷聲匿跡,棄甲歸鄉了。
 這樣說吧,愛的存款足夠的人會把「快樂記憶」存在硬碟,隨時可以去讀,所以就算物質條件或是外在環境差一點,生活品質還是很高也更容易知足。
 存款不足的人則把快樂記憶存在隨身碟,不但容量小而且一下子就不見了,所以就算高成就,住豪宅開名車頻刷卡…生活品質還是不怎麼樣,心裡總是很多無名的情緒黑洞填不滿。


大家都不是好人,包括上帝?---改變帶來醫治(十二) p.97-102

基本上;這是個「不能信任別人」的恐怖時代!
 話是沒錯,但是如果我們因此就活得戰戰兢兢,那麼;就很容易「生不如死」了。
 從信仰來說;魔鬼就是希望這個世界朝着「信任破裂」前進,因為聖經說「魔鬼是說謊者之父」,大家彼此不信任,那就「地獄在人間」了。

所以作者提醒大家,「分辨誰可以信任」固然重要,但是千萬不要因此選擇「再也不相信任何人」,倒洗澡水的時候別把小孩也倒掉了。

 我們成長過程或許承受太多「不當情緒」,所以對神對人都失去信心,我們的經驗使我們用扭曲的角度看事情,該是醫治的時刻。
 有些人的關心是假的,但是不要再說「所有人的關心都是假的」。
 有些人會背後說我們壞話,但是並非「所有人都在背後講是非」。


用來嚇人的假防盜---改變帶來醫治(十三)p.102-107

當一個人心裡對他人有戒心,也會出現很多嚇人的假防盜,書中稱為「防衛」,也可以說是「心理武裝」,不管是哪一種防衛,基本上都是同樣的道理,就是主張「我不需要別人」。

當我們告訴自己「我很剛強,不需要別人」的時候,防盜器就一直響,因為我們不可能離群索居,一旦有人想要靠近我們(因為他也需要朋友);防盜系統就發動,我們會用「冷漠」或是「敷衍」讓對方知道「我不需要你靠這麼近」,目的是嚇走對方,這樣我們比較有安全感。
然後我們一面嘲笑那些「彼此需要」的人是弱者的同時;卻又羨慕他們真正的彼此倚賴,因為我們心靈深處其實是孤單的。

我們只需要「隱私」,不是藏着一大堆「秘密」,隱私是獨立自由的空間,秘密往往是見不得人的傷痕苦楚,二者之間截然不同。

警鈴跟防盜器想保護什麼?說穿了,不過是「好名聲」,就是「別人的看法」,希望用距離帶來美感,讓大家都覺得「我是好人」「我很好」「我不必麻煩別人」「我很強」「我很優秀」,說來說去還是為別人活著,就是這麼回事兒。

貶低愛的價值,假裝剛強,拒絕信仰,不屑跟人來往,傲氣沖天,理想主義,沈溺于某種習慣…這些都是琳琅滿目的防盜器。


我是誰?這就是界限!---改變帶來醫治(十七)p.132-141

「我是誰?」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卻也是任何一個人到夜深人靜時,常常問自己的平凡問題。
想回答這個問題,到底誰說了算?我自己說「我是誰」一定準確嗎?
從小對於「我是誰」就不是自己說的算而是「父母」說的算,當父母對人說:「我這個孩子」就是灌輸「我是誰」的開始,父母或是把我們養大的人開始輸入「我」的種種資料,第一筆資料當然是「外表」。
多數人從小被輸入的「外表資料」多半是「很可愛」,隨著年齡漸長;這些輸入資訊也會更新,不過;評分標準加入了很多「社會觀感」,開始有「辣不辣」跟「帥不帥」...種種「評分項目」;不再是「自己的孩子最美」那種童年美好,這當然是拜「競爭」所賜,當「美若天仙」跟「超辣」這種「主觀標準」出現,自然顯出其餘眾人的平庸跟普通。
就這樣;我們也開始「評價」自己的外表,如果涉及一些健康因素,例如過胖或是皮膚不好(過敏;長痘痘)我們當然有必要修正外表,但是如果嫌自己不美不帥而去美容,就有很大的討論空間了,因為到底什麼是美?誰說了算?其實在不同時代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書裡特別指出上帝創造皮膚跟五官就是讓我們有能力開始建立界限,如果因為眼睛小跟鼻子扁就嫌棄自己,那反而是「界限模糊」的開始。


上帝要我們為自己的生活態度負責,討好與冷漠都不是健康的態度。上帝要我們為自己的生活態度負責,討好與冷漠都不是健康的態度。上帝要我們為自己的生活態度負責,討好與冷漠都不是健康的態度。上帝要我們為自己的生活態度負責,討好與冷漠都不是健康的態度。上帝要我們為自己的生活態度負責,討好與冷漠都不是健康的態度。


劉三牧師線上讀書會



改變帶來醫治:長大成人

長大成人是一個過程,我們必須從「一人在上,人在下」的關係,進入到與別的成人平等的關係中。長大成熟需要承擔權柄。權柄有幾個部份:能力、知識、職務、影響、和順服。成人有能力和權利去下命令,要求順服、採取行動、做最後決定。成人的權柄常常從知識或專業得到。他們也因為有那個職務或地位而有權柄。

沒有長大成人的大人,會覺得在同齡的人之下,或者他們會自衛的採取在別人之上的地位。在成人的過程中,我們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也越來越有能力處理它們。耶穌要我們從人底下出來,但同時要尊重在上面有權柄的人。神召我們信徒平等,但也不能忽視別人所在的職務。我們要尊重在上的權柄。但我們仍然在神之下是平等的弟兄姊妹。順服他們是因為順服神,不是順服人。

當人認為別人在他們之上,他們仍然站在孩子的地位上,認為自己在人之下而非在神之下。這種想法使我們在跟隨神,尋求神的事上有困難。這種「討人歡喜」的心態,會使我們不能聽神的吩咐。他們需要從人的權柄得到認可,他們並未長大。成人做決定、表達意見、訂定價值觀,都不受父母或父母形象權威者的影響。成人不需要別人的想法、感覺、或行動的「認可」。而成人也必須為自己的想法、感覺、行為的後果負責。也許在神給你的範圍內,你因為沒有好好運用權柄而承受後果。無論哪方面,當我們不將神交付的管理好,我們就有麻煩了。

我們必須對交付我們的範圍使用權柄,把它歸回神: 能力,專精知識,職分,影響力,順服。

父母親的角色
能力
如果父母用嚴厲殘酷的方式展現能力,孩子對權柄發出一種恨的關係,不能將之內化,並會產生衝突。
「你們做兒女的,要凡事聽從父母,因為這是主所喜悅的。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西3:20-21)
孩子不能與他所恨的人認同。孩子需要為長大發展能力、知識、和影響力,但孩子若恨這些東西的來源,他會有衝突。他在發展權柄上會有困難,以後在順服神上也會有問題。
專精知識
孩子被父母建立、獎勵、欣賞,以致他的能力天賦可以發展。
糾正
當孩子失敗,父母嚴厲待之時,他們會害怕嚐試。害怕失敗的原因常是因為權威對犯錯誤嚴厲的懲戒。
職分的力量
孩子長大的環境中,若權柄沒有力量,他們就不會學習如何尊重權柄,也不會認同權柄。

青少年期:
進入與成人逐漸平等的世界。就像其他政變依樣,沒經過動亂,叛逆是不會成功的。
青少年期是挑戰權柄,為自己選擇的時期。實際上,父母的控制漸漸減少,取代的是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這些年來與孩子建立了好關係,在這段期間他們可以運用影響力,但控制力就很小了。因為孩子長大得有足夠的力量做自己想做的事。父母可以加強限制和執行後果,但很難控制另一個成人。
青少年開始理解自己的技能和才幹。他們會在這些方面掌握權柄。他們還不能選擇生涯,但他們在發現自己的基本興趣和才能,他們在興趣方面會和父母起衝突。父母必須在這場戰爭中放手,不然以後會敗得更慘。當孩子做選擇時,他們的選擇需要被尊重。

成人:他們屬於自己,為自己負責,離開家,展開自己的生活,帶著自己的才能、方向、目標、能力、職分、影響、和專精知識。

無法長大的徵狀
過度需要認可

恐懼別人不贊同

罪惡感
罪惡感的來源和得不到父母的贊同有關係。沒長大的人也會為帳單、截止日期、功課、和任務覺得有壓力。這些要求好像父母一樣,他們覺得有服從的壓力,否則他們就是「壞」。
性的掙扎
畏懼權威的人常常遇到性的掙扎,因為他們還沒有走過青少年的反叛期,沒有和父母意見不同的經驗,沒有克服罪惡感。性對他們而言,仍然是一種禁忌,因為孩童沒有性行為。
害怕失敗
他們的內心覺得他們的行為會被論斷及否定。
需要准許
他們甚至在談話中常常問「我可不可以發言」?其實他們根本不需要這樣問。
「你不可以這樣」徵狀
有人想出做事的新點子,他會說:「你不可以這樣」,或「行不通的」。他們對任何新事或創意好像有一道牆。
自卑感
當父母沒有尊重孩子,他們必須時時看人臉色時,他們會有自卑感。
競爭性
既然要與人平等意味著和父母爭奪「上司」的角色,沒有長大成人的人,從未建立與人平等的地位,他們會展現競爭性,尤其是與他同性別的人。他們仍然試著與父母相等,所以每一個情況他們都覺得有競爭性。
失去能力
一再地在人際關係放棄能力,或一再的覺得自己失去能力。他們不知道好的關係應該是彼此順服。他們會一味地將能力全給另一方,然後向順從父母般地聽對方的。要他們做頭,簡直是個燙手山竽,最好趕快丟給別人。
這種人很多時候會把能力全交給了控制支配型的人。太多人想在別人生命中扮演神的角色。很多屬靈領袖以為自己需要做別人的父母,而不是把人帶到成熟的地步,使基督做他們的主。每一個人都可以與神有單獨的關係,他們可以聽教訓,並決定要相信什麼,而非由別人告訴他們該相信什麼。
不能接受差異
如果有人想法不同,他們就是錯了。他們無法接受不同的意見。他們也會把不同品味看成對錯的事。
不是黑就是白的思想

論斷
會論斷的人把自己和權柄律法融合,以致看低所有的人。會論斷的人不把自己看為罪人,因此他們不饒恕,也不慈愛。相反的,他們否定自己裡面的罪人,好像自己是完美的,超越了罪(23:27-29)
焦慮
害怕別人不贊同
衝動和壓抑

優越感
有些人總是可以找出自己比別人好的地方。有點像自戀,或理想主義,其實就是喜歡在別人之上。
做別人的父母
有些輔導或教師直接告訴別人該如何做。他們不去培養對方成熟的處事能力,而叫對方依賴他們。他們喜歡控制他們下面的人。你可以察覺這種喜歡做人父母的人,他們常常說「你應該」。
痛恨權威
永續的青少年,從不與自己的成人地位認同,老是用青少年的態度對付權柄。只有警覺到自己的叛逆,才會悔改。
沮喪
自我批評。
依賴
有些人積極地避免自己負責,而去找一些人來做他們的父母。他們把自己生命的執行能力交給別人。需要別人做決定的人缺少自尊,而他們也常對父母形像的人發怒,因為這樣的人使他們長不大。
將權柄理想化
通常對權柄認同的人,知道他們和一般人一樣有弱點。但將權柄理想化的人,他們認為權柄人物是完美的,他們已經有自己在別人之下的假設。
將童年理想化
有些人將童年理想化,視之為唯一值得活的一段生命。他們拒絕成長,將成人貶值。

長大成人的技巧
信仰的重估
為什麼我們這樣想?為什麼我們這樣相信?
對權威可以不同意

當我們對別人不贊同時,要對自己誠實。如果你所在的團體,不允許你表達對灰色部份的不贊同,就要小心了,這可能有異端的性質。
以實際的眼光看父母和權威
將父母或權威從你所擺的高高位置上請下來。看他們的優點和缺點。
做自己的決定
任何人告訴你「你應該」買這不買那,讀這不讀那,參加這不參加那,都是在扮演你的父母。給別人勸告,迴響或面對談問題都是好的,但試圖做別人的父母是不好的。
操練不同意別人
「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
處理你的性生活
如果你仍然覺得羞恥,你可能還在青少年階段。
允許自己與父母平等
許多權柄問題的核心在於不能擔負相同性別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你要不就是不喜歡父母扮演的角色,要不就是害怕把這角色攬過來。看看父母如何扮演,感激他們成功的地方,在他們失敗之處選擇其他的榜樣。這會幫助你從小孩變成大人的轉換過程。
對才能的認知和追求
長大成人,必須擁有及認識神所給的才能與恩賜。你也許知道神給你的一些恩賜,神要你去發展,但你把它埋藏在地底下。如果你不知道你的恩賜是什麼,求問神,祂會告訴你。同時也詢問別人看到的。
操練
沒有一個人可以不經過試驗和失敗而成為專家。開始去做,失敗了,一笑置之,再做一次。學習重視過程超過決果。只注重結果的人通常不會享受自己的才能。
體認成人的特權
當我們明白受人管理並不自由,而神並不要我們凡事尋求人的允准,我們就會體認成人的自由是多麼可貴。繼續停留在孩子的階段是很安全,別人替你想好所有的事,你所失去的只是自尊。
使自己有紀律
「你去查看螞蟻的動作,就可得智慧。螞蟻沒有元帥,沒有官長,沒有君王,尚且在夏天預備食物,在收割時聚斂糧食。」(6:6-8)螞蟻不再任何官長君王的權柄之下,卻為自己負責任。
對惡事有權柄
「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來開你們逃跑了。」(4:7)耶穌也說祂給我們權柄可以命令邪靈出去。
能自由順服別人
在愛中順服別人,而沒有權柄的衝突,我們表現了我們的自由選擇。如果我們只是屈從,那並非真正的順服。
行善
你有一些專精的方面,使用它行善,可以幫助你實現成人的角色。
不作法利賽人
注意你還有哪些方面在尋求人的允准,以期覺得自己沒問題。是否你仍然企圖賺得別人的獎賞。
欣賞隱密未知之事
神在很多方面都是何其難測的(11:33-34)。祂是如此豐富、偉大,我們越認識祂,就越體會我們其實不認識祂。敬拜祂的不可測度,從非黑即白中出來,「我們有一切的答案」這種態度,使神侷限在一個盒子中。祂遠超這一切。
欣賞和愛不同的人
人常常看別人不如自己,因為他們要在父母面前做一個比較好的孩子。當你能欣賞和你不同的人,你已經停止像孩子一般的手足爭執。


Monday 21 October 2013

改變帶來醫治:分辨善惡

真實的自我:這是我們的真面目,不是我們希望的樣子。真我不是理想的我,不論我們多希望那是真的。事實是,真我已經墮落了;理想的我已經失落了。我們自然重視理想的我過於真我,因為它看起來比較好,操作較好,需要較少的維修。理想的自我會論斷定最真實的自我。我們用羞恥、罪惡、躲藏、不承認、分化及其他防衛使真我躲起來。整本聖經告訴我們兩個主題:1)們是照著神的形象造的,因此我們的價值極其寶貴。2)我們是有罪又破碎的,有理想的自我和真實的自我,兩者皆是事實,都需要與神與人在恩典中和好。

解決好與壞的衝突:我們以四種方式解決此衝突,其中三種總是為失敗
否認壞的
把人分成全善
否認好的
把人分成全惡
攻擊和論斷
論斷不會帶來任何醫治。律法會論斷而無恩典。
接納
要有足夠的愛加上恩典,接納罪人,恨惡罪惡。

我們生來就不懂得恩典,我們必須讓恩典在我們裡面生根,使我們能接受壞的,同時又不拒絕彼此的關係。聖經指出我們生來就沒有人際關係,我們必須被邀請進入關係中。當這樣的情形發生時,我們就會產生愛和饒恕。聖經的原則是:我們愛、我們饒恕,因為我們被愛、我們被饒恕。

我們不是生來就能饒恕別人,因為我們沒有被饒恕過。聖經教我們,我們被饒恕多少,我們就能饒恕別人到什麼程度。我們必須理解自己被饒恕,才能饒恕人。我們也才能不把人分成全善全惡而失去了與他們的觸點。

當一個孩子來到世上,他們不知道饒恕這回事的。他們不懂得去饒恕,恩典和真理、愛和界限,都是分開的。他開心時他會愛,他不高興時他就恨。他的頭腦中黑白分明:好人與壞人;好的我和不好的我。好壞完全分開,而且深怕壞的會打倒好的。

如果孩子得到適當的養育,世界是個好地方,媽媽是個好媽媽,他們覺得很快樂。孩子沒有灰色的部分,當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一切都是好的。當孩子沮喪,每個人都是壞人,媽媽是壞
媽媽,世界是不好的地方。他們不知道,了三分鐘餵他喝奶的這個壞媽媽,是昨天安撫他睡覺的同一個好媽媽。

經過長期之後,孩子會將母親的照顧和愛,變成內在的一部分。他會漸漸明白,媽媽不是全善或全惡的。如果沒有足夠的好,足夠的饒恕,善與惡不能並存。從這種家庭出來的孩子,會繼續把他們的世界分成好人壞人-他們愛那些滿足他們的人,恨那些不能滿足他們的人。另一方面,從來沒有沮喪過的孩子,也可能變得不能饒恕:從未沮喪的人,就沒有機會學習饒恕使他們沮喪的人。當我們的脆弱被別人了解接納,我們學習把這部份接受為自我的一部份,因而能重視真實的自我,那是不完美、非理想的。父母要向神依樣接受孩子的失敗。祂並沒有嚴厲的定罪論斷。如果這是許多父母管教的方法,就不會有太多人覺得自己的失敗是無可救藥,或者自己是唯一的失敗者了。

當我們不接納善與惡:
完美主義,理想主義,無法忍受惡,無法忍受軟弱,無法忍受負面感覺,情緒問題,自我形象問題,焦慮與恐慌,飲食問題,自戀,罪惡感,性關係的耽溺,破裂的關係,過度的憤怒,全惡的我,全善的我。
出現以下扭曲思想:
對自己的看法
對別人的看法
對神的看法
我不值得愛。
我比別人壞。
我有一些不該有的感覺。
我應該比現在更好。
我非常理想。
我不可原諒。
我不能忍受不完美的世界。
我沒有力量或才能。
他們會為我的不好而不喜歡我。
他們會因我的軟弱攻擊我。
他們不會有這種感覺。
如果他們發現,他們會離開我。
如果我不是這麼壞,他們會不喜歡我。(怕人忌妒他們的成就而將優點隱藏)
我必須完美,他們才會尊敬我的基督徒生活。
神期望我是全善的。
當我好的時候,神接納我;當我壞的時候,神拒絕我。當我又變好,祂會再接納我。
神被我所做的事震驚。
如果我做了,神會拒絕我。
神會記錄我的錯誤。
神認為不成熟是壞的。
神不能體會我的掙扎。

我們如何再接納善惡並存
這問題最重要的解藥有二:承認和饒恕。第三是整合負面的情緒。

承認
「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5:16)
饒恕
「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6:15)
整合負面情緒
許多人將負面情緒隱藏起來,像生氣、悲傷、和懼怕。這些人無法應付好壞的問題,因為他們沒有處理負面情緒。負面情緒是正當的,必須面對,否則將造成問題。
禱告
除了認罪,求神告訴你警覺一些被你忽略的事。
調整理想
理想的自我中有很多部份是假的,檢視有那些事應該從你理想自我的圖畫中除去的。
調整扭曲思想
對扭曲的思想提出挑戰。
監視理想與真實的關係
監視你對達不到理想時的反應。你有沒有否定它?有沒有否定好的?有沒有攻擊論斷?有沒有接納和饒恕?
練習去愛未達你理想的他人
當別人未達你的理想,保持與他建立關係,不去要求別人。如此,關係加強,你愛的能力加強了。未達理想的那個,現在比理想還重要,因為你和他有真實的關係存在。
不要丟棄不完美的他人
要不然就會從一個朋友換到另一個朋友、一個配偶到另一個配偶、一個教會到另一個教會。你可以試著停留在原有的關係中,去解決問題。
處理並珍視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不會殺了你,但避免負面情緒可能會。
每個人都有軟弱的心理準備
不是說你要變成悲觀主義者,而是說要「實際一點」。
自然界也有缺點的心理準備
世界是真實的,不是理想的。計畫旅行有可能遇到下雨。對事情的結果作心理準備,你就不會太訝異。你會珍惜不太理想的車、房子、居住的城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