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連
相連 (bonding)
l 是在情緒上對人產生依附感 (attachment) 的能力。
l 是在最深層面和別人產生關係的能力。當兩個人有相連時,他們會分享他們最深的思維、夢想、感覺,而並不怕被對方拒絕。
l 是人類基本的需要。神創造我們就給我們一個飢渴:要與祂與別人建立關係,我們內心深處是一個看中關係的人。
l 沒有和人建立起相連的關係,人的靈魂就會陷於心理和情緒的問題中。
l 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
人若不常在我裡面,就像枝子丟在外面枯乾,人拾起來扔在火裡燒了。(約翰福音15:5-6)
l 真理也在愛之下,因為當人問耶穌什麼是最大的誡命,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路加福音 10:27-28)。當我們了解存在的基本在於關係,因為這是神存在的方式,我們就會了解為什麼愛是最高的道德。律法是一個結構,或一個藍圖,是為了要去愛。律法是為愛可以表彰的一條道路。
當關係破裂
l 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墮落的世界,我們不會天生就能相連。那是必須費力得到的一種發展過程。沒有經過相連的過程,我們注定要孤立與隔絕。不僅不再成長,我們會惡化。
l 物理學家熱力第二定律: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像是我們的宇宙,可用的能量會漸漸用盡。當能量漸減,無秩序度會漸增,沒有外界能量的注入,宇宙會漸漸混亂,最後達到「最大亂度」。在心理學,這個定律也運行著。如果一個人被孤立,他的世界會漸漸混亂,他會達到最大亂度,出現各式各樣的妄想。
l 實驗證明病人血液中的化學性質會因為有苦毒的思想而改變。
l 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約壹4:20)
依附(attachment)的好處
道德基礎
|
聖經談到道德是基於愛,不是基於原則規條。
|
好母親不會因為「應該」而抱孩子。她會因為看到孩子不適而去安慰他,她愛他。一個朋友不會因為「應該」而拜訪朋友,她會因為對方的病痛而去安慰她。只有憐憫驅使我們真正付出犧牲的愛。
|
處理壓力的能力
|
當人有好友支持時,他們更能處理壓力的情況。
|
在一個社區裡有兩個有錢有成就的人在同一星期破產。兩個都有很多朋友。第一個人氣喪到想自殺,把自己關在屋子幾個月,不回覆朋友的電話,開始服用藥物,最後離開了此地。第二個人告訴朋友們他非常需要他們幫忙來度過未來幾個月,一年後他就東山再起。第一個人從來不讓自己需要別人,他沒有深的依附。在大災難發生時,他是孤單一個人,甚至不知從哪裡尋求幫助,因為他與人的相連太淺。
|
有意義的成就
|
能知道工作的真正理由,不是為了累積更多的擁有物而工作,也不是為了逃避痛苦,而是為了人類的大家庭而工作。
|
兩個做房地產的人:第一個抱怨他工作沒意義,他只是在賺錢,他情緒上與人分離,成就感完全是工作取向的。另一個注重關係滿有愛心的說:「我愛我的工作,我可以發揮所長,建立一個好社區,很多家庭可以好好養大孩子。我喜歡那種使別人有一個好生活環境的感覺。」
|
不能與人有情緒依附的孤立三階段
1)抗議
|
抗議沒有「關係」,覺得傷心和生氣。
|
2)沮喪和絕望
|
毫無盼望,兩眼無神,肩膀下垂,面容疲憊。還是一個好階段,因為雖然他們對「關係」的需求得不到回答,但他們仍感覺到那個需要。
|
3)分離
|
不但與自己的需要分離,也與外面的世界分離。他們從根本與自己隔離,甚至不覺得自己活著。
|
不能相連的微狀:
孤立有許多不同的面具。常常問題表面的背後是缺乏關係所帶來的真正問題。
沮喪
|
是心理上的失去秩序。對做事沒興趣,也不喜歡跟人在一起。因為社交不能解決他們需要的根本問題,他們在一群興高采烈的人中顯得更疏離。因此他們從社交和人際關係中隱退,這又使他們的孤立更惡化。
|
無意義之感
|
覺得生命沒有意義,所以急於在活動或事工中尋找意義,然而這卻使他們更孤立。他們缺乏生命的真正意義,也就是愛。一位單身男子說:「我努力工作,賺了很多錢,也很成功,但這沒什麼意義。我沒有人分享這一切,我覺得很空虛。」
|
罪惡感及壞的感覺
|
我覺得孤單,因為我不被愛。如果我不被愛,一定是因為我不可愛。我是壞的,否則會有人愛我。我們從別人身上建立自我價值。當感覺自己是「壞」的,就有罪惡感,而想盡辦法緩和這種感覺。他們不停地認罪,讀經,參加成人主日學,做義工幫助無家可歸者,然而他們還是不覺得被饒恕。他們之所以不覺得被饒恕是因為問題不在罪,而是孤立與疏離。
|
耽溺
|
某人一定要有某樣東西才能生存下去,就像酒精、冰淇淋,或耽溺於某種活動,如性、賭博、工作、破壞性的人際關係、宗教、成就、或追求物質主義。然而這些東西和活動永遠不能使人滿足,因為他們不能解決問題。治療耽溺的問需要容易感受並謙卑自己,承認自己沒有力量,以及對神對人的需要。
|
扭曲的思想
|
孤立的人會有各式各樣的妄想,來解釋他們內心的痛苦。他們必須使痛苦合理,而唯一的方法就是想像世界正如他們內心所感覺的。
|
虛空
|
空虛是人類最痛苦的一種情緒,空虛的人不能感覺自己對愛的需要,也不能感覺別人對他的愛。保羅在林後7:5-7說明了和人相連能產生何等的安慰:保羅有一個需要;他很沮喪。神派提多來安慰他。神透過人際關係來觸摸保羅。神安慰保羅,但提多卻是神伸出的手臂。有些人的方法是告訴受傷的人他們不需要別人;他們只需要禱告讀經!這就像是砍斷了神的手!他們需要一個人出現在面前,這就是神愛他們的方法。但是受傷的人必須回應別人的愛,唯有這樣相連才會填補內心的空虛。
|
悲傷
|
|
害怕親密
|
對不知道的事我們自然會害怕,所以從未與人深交的人害怕親密。
|
不真實感
|
有些人完全與世界脫節,他們對周圍有一種不真實感。因為神所創造的室友關係的世界,人只有從關係中認識自己的真我。如果人不能與神與人相連,他們就不能經驗到什麼是真的。
|
驚恐
|
驚恐事忽然發生強大的恐懼。
|
憤怒
|
當嬰兒沒人照顧時,他會表示憤怒。當我們長大,大部分人都會掩飾這種憤怒,而以嘲笑或身體的疾病出現,因這是社會可接受的。憤怒事對孤立自然的抗議。
|
過分照顧別人
|
照顧者總是把別人的需要放第一,看起來很強壯。面具底下,他們渴望關係。人只有把真我帶入關係中才會真正滿足,真我的一部分是一個有需要的自我;如果我們一直付出而不領受,我們是在拒絕部分的真我。
|
幻想
|
無法交到真朋友的人,就會在幻想中創造一個。深度的孤立導致過度的理想和羅曼蒂克的思想,逃避到理想中。幻想中的關係是安全的,但永不實現。
|
相連的障礙
過去的傷害
|
神給我們記憶。我們學習到世界是什麼樣的,於是我們去適應。我們建立一個人際關係的藍圖,並知道它如何運作。問題是我們建立的藍圖可能在受傷的基礎上,後來我們長大了,卻忘了更新資料。
|
|
扭曲的思想
|
對自己: 我是壞的,我不可愛,我裡頭有些東西把人嚇跑了,我的最比別人的罪更壞,我不配獲得愛,我的需要會讓任何人都受不了,我對人的需要是不對的,我的感覺會讓任何人都受不了。
對別人: 沒有人靠得住,人總是會離開我,人是卑劣且好批評他人的,人會對我不以為然,人會來控制我,人們的關心是裝出來的。
對神: 祂並不真愛我,神不關心我的感覺祂只要我做個好人,祂只要「好基督徒」,神會以怒氣待我,神聽不見我,神不回答禱告,神會控制我讓我失去自由,神不原諒我因為。
人們常說「我頭腦知道,心卻不知道」
|
|
防衛行為
|
否認
|
最常見的避免相連的防衛法就是否認自己需要別人。
|
|
貶低愛的價值
|
「愛」會出現在他們面前,但這些人並不回應之,反倒貶低其價值或減低其重要性。有時候他們會將具正面意義的事物改為負面事物。他們會說:「你並不真關心」,然後將他們所最需要的推開。
|
|
投射
|
把自己的想法、感覺、及態度歸因於別人。
|
|
相反反應
|
人會表現出與需要(常常是無意識的)完全相反的感覺。
|
|
狂熱
|
是心理上的一種興奮。如果一個人夠忙,他就可以否認自己對關係的需要。有些工作狂就是有狂熱的傾向。
|
|
理想主義
|
他們尋找一個理想的對象,期望他能滿足自己一切的需要。這些幻想填補了他們的空處。而一個理想主義者是在尋找「理想」的另一位。
|
|
替代
|
人用一些替代品,例如藥物、食物、或是性,來防衛自己對神與人真正的需要。告訴別人要悔改及停止某種行為是件好事,但除非那個人的需要滿足了,不當的行為還是會回來。
|
人生早期的傷害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治癒,而成長也要花很長的時間。心傷就像其他傷一樣。首先,傷者會感到痛苦並致休克。如果他有別人的支持,他的心會解凍而再度感到痛苦。當受苦的心再回到關係中,他會變得堅強並且逐漸成長,但其過程就像操練一個痛楚的肢體或肌肉一般。
相連的技巧
認識需要
|
|
靠近他人
|
|
把自己放在易受傷的地位
|
當你能承認自己需要支持與幫助,而且能展示你受的傷與你的孤立,一個能改造你人格和生命的機能就實實在在發動了。
|
向扭曲的思想挑戰
|
舉例來說,你若不向「所有人都會離我而去」這一信念挑戰,你就永不能建立一個長存的相依的關係。
|
冒險
|
|
容許有依賴的感覺
|
只要你開始讓人在你孤立的心中具有份量,使你不安的「有需要」和「依賴」的感覺就會浮現。這些是心開始軟化的表現。
|
認識防衛手段
|
要認識你自己對依附的防衛手段。
|
安於憤怒
|
對你需要的人感到憤怒是很自然的。你越能安於向「好人」有怒意,就越能將這些感覺整合進入人際關係中。
|
禱告與默想
|
|
有同理心
|
|
依靠聖靈
|
|
向生命說是
|
|
界限
我們怎樣建立一個相依附的關係又保持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我們各有本身的人格、意志、才能、與責任。我們應與他人相連而不失去自己的本體身分與個體本質。
神也在聖經中不斷地說明祂是誰,祂是怎樣的,不是怎樣的,祂愛什麼,恨什麼,來界定祂自己。
我們也是如此來界定我們自己:外表、態度、感覺、行為、思想、能力、願望、選擇、和我們的有限及負面表明。
我們的外表
|
我們的身體有物質上的界限。皮膚是最明顯的疆界,防止病菌進入我們體內。我們能在物質上打開自己來接受外面的好東西,有能力控制讓什麼進入我們身體,如打開嘴巴吃營養的食物,等等。
|
我們的態度
|
我們的態度和信念是我們的責任,不是別人的。其他人的態度和信念是他們的責任,不是我們的。
|
我們的感覺
|
我們要為我們自己的感覺負責。
|
我們的行為
|
正如物理定律,每一個動作都會產生反動作。如果我們做某事,就會產生某種結果;如果我們不做某事,就不會產生某種結果。
|
我們的思想
|
許多時候我們假設一些事而沒有明察,事後又去責怪別人。我們必須為自己錯誤的想法負責並改正。你的思想屬於你,不屬於別人。
|
我們的能力
|
神給我們每個人某些才幹和能力,祂要我們為這些的發展負責。很多時候人們沒有發掘自己的才幹。他們接受別人對他們的定義,而不檢視其正確是否。當我們太順應別人,我們失去真正的自己,也失去我們的身分和分離性。如果太順應別人,滿足別人的期望,我們可能在神位我們的計畫上產生衝突。
|
我們的願望
|
只有當我們承認我們有這個或那個願望,神才開始動工。有兩種得不到的願望(雅4:2-3):不求和妄求。不求:就如羨慕別人的才幹,卻不求神幫助他們進學校取得這樣的能力,並發展這些才幹,所以他們沒有是因為不求。妄求:就如人們進了學校,不是為了使才幹得以發展去為人服務,而是為了炫耀。
|
我們的選擇
|
除非我們了解屬於我們的各個方面:我們的感覺、態度、行為、願望和思想,我們的選擇不會是真選擇。例如一個婦人的母親,幾乎是求她把小孩給她照顧,然後又抱怨了好幾個星期帶小孩有多不方便。她不認知她自己選擇帶小孩,她女兒並沒有強迫她。生命中必然有我們無法控制的事,但我們有選擇如何面對的權利。我們的選擇決定我們生命的方向,但我們若不知道這事實,我們不知方向,到了最後,還以為都是別人的錯。對環境只抱怨而不做任何事,就是拒絕選擇,所帶給我們的只是無力感和怨恨。
|
我們的有限
|
正如每戶人家的院子有界限,我們的身心靈也有界限。我們擁有有限的能力、時間、金錢、精力,及其他。許多人對他們的有限不負責任,過度發展自己。只要我們覺得壓力過大,我們就必須警覺在某處過度發展了,需要說不。有時候我們不知道我們愛的界限,愛了我們不該愛的。
|
負面的表明
|
我們也看到神以敘述祂是誰祂不是誰,來表明祂的身分。我們也是一樣。當我說[我恨不公義,]我在說出我反對的是什麼,這是一個重要的身分敘述。許多人對[我不是]的感覺不敢觸及。例如父母逼一個對醫學沒興趣的孩子讀醫,他必須強烈的表明他的身分,叫到[我恨學醫,]直到別人聽見。能夠負面的表明非常重要。我們必須要會說什麼[不是我],然後才會有一個[我]。除非我們知道我們不喜歡什麼,我們所喜歡的才有意義。如果我們從不拒絕,我們的答應就沒有意義。如果什麼都可以糊口,我所選擇的職業就不會使我有熱忱。如果我們從來不對任何事表示不同意,我們的意見和思想就沒有多大意義。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